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25日,北国寒气逼人,“央广新闻”却抛出了一条热度很高的消息:北京土地市场今年通过招拍挂已出让252宗经营性用地,成交金额达到1516.58亿元,在出让地块数量和出让金额上都超过了去年水平。如此之高的土地收入,使北京领先上海,成为今年全国土地收入最为丰厚的省区市。

北京市今年土地出让收入突破150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皮越来越精贵,也预示着房价调控或将越来越难。

房价调控难,其实早已成为各方共识。几天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署名文章称:“当前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前所未有的房地产调控压力,前所未有的调控难度。”他还援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称,房价调控“确实很难”,主要因城镇化的刚性需求、现有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全球化热钱涌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楼市调控,是中央的决策,更是确保民生、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再难也必须殚精竭力。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尽管政府持续对楼市进行调控,但楼价越调越高的怪现象却频频出现,让人质疑调控的效果。有关专家认为,现在政府一味靠提高首付、提高贷款利率、限制购买套数、增加税种等手段来打压需求,只能暂时抑制短期投资行为,同时还误伤了正常的购房需求。

这令我们思索,是不是因为调控手段有问题;或者说,究竟该怎么调怎么控,楼市的总体状态才会趋向正常?

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推动。而由于人性的弱点和市场固有的缺陷,经济发展偏离理性的情况也会时时蠢蠢欲动乃至实际发生,因此政府那只紧握政策法规利剑的“看得见的手”,就有了适时出场调整和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和机会。换言之,所谓房地产市场调控,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怎样调怎样控的问题——调和控,毕竟是两个词性不同的动作状态。如果说,控,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控制的话,那么调,就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自发调整作用了。

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方面的表述中,首次将“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第一次并列提出,十分引人注目: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根据权威专家的解读,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未来的住房发展模式明晰了方向,而从“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一表述可以看出,公租房已经被认定为保障房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解决城市“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有了极大的可能。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这两套体系若能尽快实施完善,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城市人群。而更重要的是,此举很有可能对楼市的价格走势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

从供需平衡的原理说,目前高企的房价根本上是由实实在在的刚性需要所支撑着的。大力发展公租房,无疑会分流相当大一部分住房需求,“刚性”必然下降,变得不那么“刚”了。如此,至少能够保证房价不会像现在这样过快上涨。这样做,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乎逻辑的“调控”之道——政府不是直接打压房价,而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一起来调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http://jb.sznews.com/html/2010-12/26/content_1377386.htm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