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特供”标识背后的水有多深?

朱达志

这些时日,“特供”二字成了热门词。“特供产品”这个最早出现于英国皇室的洋玩意儿,忽如一夜被舶来中国,很快就千树万树枝繁叶茂,颇令人玩味。

9月1日至10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四部门在全国范围进行“特供”、“专供”等标识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但没想到如此阵容的官方行动并没能阻止“特供”标识买卖的再次发生。就在鲁花、王老吉等品牌慌忙弃用“人民大会堂”特供标识之际,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却向企业广泛推销一款新的特供产品使用权——“国家行政学院特供产品”标签,条件是每年向其交付25万元管理费。

目前有关这个话题的评论,很多都想当然地停留在对民众心目中的“特供思想”和“虚荣心理”的剖析鞭挞上。殊不知,真正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分析的是,像“人民大会堂”、“国家行政学院”这样的金字招牌,是如何成为特供标识的——难道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和管理部门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当然不是。有媒体通过长期观察,向读者展现出了一条藏在特供标识背后的完整利益链。

与特供商品发源地英国的情况不同,我们的“特供”一开始就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这两棵树上结的果。几百年前英国皇室向商人和某些专门服务业者颁发“皇室专用”证书,是有苛刻条件的;连续服务皇室成员至少五年,只是其可以入围的基本资格。哪像我们现在,只要给钱,你就可以顶个“特供”的高帽到处招摇撞骗,即便你一天特供、专供经历都没有,一件商品都没供给出卖金字招牌给你的那些主儿。

据报道,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特供、专供标识都可花钱购买。叫价最高的是授权“人民大会堂”特供、专供,一年要花500万元;其次如“钓鱼台国宾馆”专供,一年叫价300万元左右。只要有企业愿意出钱,自然有不少专门运作特供项目的公关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而政府机关一般不会与使用者直接接洽。使用单位在获得特供牌后,提价就更方便了,也便于招商——真正为这笔巨额使用费埋单的,当然是购买其商品的普通消费者。

无论是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还是国家行政学院,这些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着国家机关乃至国家的形象,将其标识随意出卖给商家用于商业目的,对这些机构的管理者而言,无异于监守自盗式的犯罪行为。国家四部委清查特供招牌专项行动,很有必要;但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士却说,此次整治行动针对的是那些打着国家政府机关名义的特供、专供产品,这类商品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形象,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言下之意,其要打击的只是假冒的“特供”“专供”;那些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特供”称号,并不在整治之列。

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何四部委轰轰烈烈的专项行动刚结束,又有人肆无忌惮地公开叫卖“国家行政学院”特供标识了。若真想彻底整治“特供”标识满天飞这一乱象,釜底抽薪的办法只有一个:拿那些标识的卖家开刀!

11月24日深圳晶报:http://jb.sznews.com/html/2011-11/24/content_1836895.htm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