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慈善组织不透明为什么还能活

世间万物都有“命”,公开透明即慈善组织之“命”——透明度高,慈善组织生命力旺盛;透明度低,慈善组织注定短命。不过此说多少有些纯理论;特殊国情之下,例外不是有没有,而是有多少。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日前公布了2011年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在被调查的1000家慈善组织中,透明指数在60分以上的组织仅有82家,及格率为8.2%。超过九成的“不及格”,竟活得上好,这已经不好意思称“例外”了,简直成了“正常情况”。

“正常情况”打引号,其实是极不正常。财务透明、数据公开,对慈善组织来说本来就不应该是个问题,换言之根本无需讨论——就像我们说皇帝出门一定要穿衣服,不穿衣服的皇帝肯定是个笑话一样。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下慈善组织透明度低下不但是个问题,而且还很成问题。

通常而言,慈善组织是民间非营利机构,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在中国,私人基金会目前还比较少,所谓慈善组织基本上就是指公共性慈善机构,它们通过若干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公开募集资金,从事公益事业。向谁募集,募集了多少钱,花出去多少,管理费几何,余额几许……这些信息不用说都应该一五一十及时公之于众。怎么竟然有超过九成的慈善组织在这方面鲜有作为?更匪夷所思的是,它们都这样了,怎么还活得那么滋润?

或许可以从中国慈善组织的前世今生窥出点端倪。我们的慈善组织跟大多数社会团体譬如行业协会一样,几乎全都脱胎于政府部门,行政色彩浓厚,被有些人戏称为“二政府”。也就是说,当下真正拿得出手的那些慈善机构,不管它们冠以什么样的名称,也不管它们穿没穿民间组织的外衣,其实都具有相当厚实的权力背景,而权力不光是能当“春药”,对慈善组织而言更可以强身健体,甚至替代透明度成为它的“命”。

可是对慈善事业发展而言,这却不是什么好事。慈善事业要健康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还是公信力,而公信力的建立是要靠透明度支撑的。透明度低下容易出现两大直接后果:一是滋生腐败,二是令捐资源头枯竭。前一阵,发生了一起看上去并不美的“某美美事件”,相关慈善机构的声誉陡然跌至谷底,一时间受捐数字十分难看,令人相当尴尬。相关机构痛定思痛,于是在网上搞了一个“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也许是缘于上阵仓促,也许是由于不好为外人道之因,那个平台甫一露面,就招致无数非议。原因就在于其所公布的信息,对透明度的增加毫无助益,反倒令公众更感云里雾里了。

玉树地震那些天,我在微博上流连,获悉了许多感人信息。有人电话委托在青海的朋友帮忙捐出若干现金送到灾民手中,有人委托已赶往灾区采访的记者朋友把善款若干直接捐献给受灾民众,更多的人则在四处打听“靠谱”的捐款途径,声称绝不把钱捐给某某机构或某某某机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透明度低甚至假透明,对慈善组织的健康和长期发展而言,实在是很要命。

另一方面,官方背景过浓的慈善机构,除了透明度较低以外,在工作效率、管理制度、慈善理念等等方面,也每每遭人诟病,进一步降低了它们的公信力。而且,人们不光是对这样的机构缺乏信任,也深知它们内部架构庞大,管理费支出惊人,担心给他们一元,一转手,就变成了五毛。此外,慈善机构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众多“诈捐”行为频频发生的重要诱因。不管是那些艺人、文人,还是某些机构、企业,之所以胆敢诺而不捐,其实还是因为他们深知,慈善机构的不透明,是他们“诈捐”的保护伞。

(这样规矩而又温吞的文字也要被数百字大删,还发它作甚。宁为玉碎。。。自己主动撤下算逑了。尼玛滴!)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