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杭州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的过程中不幸被飞来的铁块砸中,生命垂危,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将客车停稳路边,确保了乘客安全,自己却不治身亡。对此,环球时报发表评论认为,吴斌等“平民中的伟大人物,让我们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时候,应该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

这篇评论给我的感觉是:观点似是而非,立论相当突兀,逻辑无法自洽,不啻为一篇主题先行的“经典之作”。这种文章虽署读者或专家之名,但通常却是刊发媒体按其事先确定的思路“设计”出来的,其内容貌似政治正确实则漏洞百出。

可以说,吴斌是位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好司机,是一个心智健全、遇事沉稳、责任意识很强的好公民。在物欲横流、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吴斌如当地官方和一些评论所言,是一位难得的平民英雄,其行为具有相当高的道德教化意义。吴斌无疑是“良善”的。但连日来舆论对吴斌如此隆重的追捧甚至拔高这一现象本身,其实已足以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资源实际上相当匮乏,底层社会亦然,“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缺乏说服力。

中国社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市民社会”。这里所谓“市民”其实只是一个借代,它跟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尚有不小的差距。吴斌无疑是个好公民,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可贵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吴斌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因救孩子而断腿的“最美女教师”等平民英雄一样伟大,但他们毕竟只是一个个的公民个体;而在整个“中国底层”,这样的好公民无疑还只是谓凤毛麟角(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平民中的英雄了),“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逻辑上也说不通。

“公民”和“社会”这两个概念,具有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公民依托于社会而存在,社会是公民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而现代社会更是由整体意义上的公民所构成。没有一个优秀的公民共同体,就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现代社会,又遑论“良善”的社会?

其实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指标或者说价值内核,并不仅仅是良善,还包括公民自治、政治参与、集体行动、价值多元、责任、自由、权利、义务、秩序、法治等等。这样的社会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也即每一个社会阶层和衷共济、携手努力,“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仅仅寄托在“中国底层”,“良善”一点理解是在迎合大众,中性的说法是“媚俗”,说严重点则是在刻意挑拨民众关系(知识阶层亦属民众),在制造阶层对立。

知识阶层不是天然的道德标杆,大众中也存在着林林总总“庸常的恶”。“良善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各阶层的合力而为,就连上述文章的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数千年来,中国能屡遭入侵而不亡,这有赖士大夫阶级对中国主流价值的捍卫、传承”——可是他笔锋一转,又莫名其妙地说什么“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知识阶层容易成为权力附庸、市场奴仆……”用这样逻辑混乱的话语来以偏概全,来为其先行的主题服务,令人错愕。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