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若批蔡不自由,则蔡氏赞美无意义
 
朱达志
 
还记得“韩三篇”吧。老实说,自从韩三篇出笼后,我就不看署名韩寒的文章了。倒不是因为韩三篇说得没道理,其中有些论断也是深得我心;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阅历、眼界和知识结构的改变而嬗变,也属正常。我不再阅读署名韩寒的文章,是因为那“韩三篇”来得太突然,不正常,很可疑。后来出现的一切,足证我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较之“韩三篇”,近日随着康师傅的倒掉而横空出世的“蔡三篇”,却得另当别论。“韩寒”的转变,毕竟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就得宽容它的发生。但“蔡三篇”却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我在前几天的一个帖子中说,蔡的文章是“毒药”,单看其中一篇或许毒性并不大,但它们合起来足以令普罗大众慢性中毒,其效果有如冷水煮青蛙。如果我们的媒体全都被那些既得利益者操纵着一直这样“正能量”下去,那么臣民永远无法进化为公民……(后附原文地址)
 
蔡的三篇文章热度之高,可能已经“上达天听”。上午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链接,叫“起底《团结湖参考》:用户如何在3天内从1000到10万”,内容为某公共账号和蔡方华本人的对话,可惜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阅读正文,它就被“劫持”了(相信这样“劫持”对“蔡三篇”及蔡的其他文章的进一步炙手可热,是大有裨益的)。既然如此,我就不对该文的价值取向进行揣测和评论了。但我相信,这同样是一篇充满“正能量”、洋溢着各种自豪与自得的美文。
 
回过头来,我想说的是,其实蔡的那三篇文章(《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乐观改变中国》),篇篇都是未经论证的结论堆砌,或者说根本经不起逻辑推演和事实检验,其第二篇“政治猜想”表现尤甚。我的一位朋友认为,“政治猜想”不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做出价值判断,因而不能苛求其是否准确。但问题是,对任何政治走向的猜想,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政治基本状况的准确把握上,有一说一,有一分事实就只能得出一分的结论,容不得半点“诗意”的遐(瞎)想,否则,其猜想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假说”,而只能是麻醉民众的“假话”。
 
也许有人会说,我那篇《有如毒药的“政治猜想”》同样是缺少论证,或者说论证不足。针对《“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我说它实在是太缺乏现实基础,不是一般的空洞无物,其第一大猜想——“官员吃喝嫖赌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就荒谬得很,其他八大猜想也无一不是如此。但说实在话,要一一论证蔡文那九大猜想的荒谬,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是我们现在的舆论氛围及我本人所在的言说小环境,不允许我对它们展开论证。
 
尤其是“小环境”。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摆事实”;而那些事实,对我而言却是一本“血泪史”。对此,我不想说是一回事,而我不敢说才是最致命的。在过去几年里,我已经为自己的言说付出惨痛代价,而我如今已是快要退休的老人了,要“捞出界”断无可能,只能是“出局”,所以不能苛求我屡屡触碰“小环境”的底线。让我条分缕析、痛痛快快、招招见血,把那“蔡三篇”驳得体无完肤,顺便招来粉丝无数,不嫌虚地说,在我并非难事,难的是,痛快以后我的晚年如何安顿?除了写点小骂大帮忙的所谓时评,我可真是百无一用(没有书生的名,却有书生的实,悲乎!);而如今,就这点手艺,对我而言也无用武之地了。要我义无反顾,除非先让我中五百万;或者,我原本就是单身抑或丁克……
 
这样的事实,包括蔡文的屡被“劫持”,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蔡的“乐观”,实在太过廉价和不足为训。我连痛痛快快地批评一位媒体评论员的自由都没有,那么他的廉价赞美于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你懂的。
 
————————————————————————————
 
“蔡三篇”很容易搜到。阅读或“复习”我的《有如毒药的“政治猜想”》,请点击上一篇博文。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