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北京的周蓉说现在出门越来越“恼火”:人多车多,到处拥堵。她所在的这个城市人口已经达到1972万,而像她这样的所谓流动人口也已经突破1000万。北京的城市承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让她不再拥挤,北京市委近日通过了一个“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心议题只有两个:治堵和调控人口。
据了解,北京市的人口调控将按人群分类管理:对于户籍人口,将控制进京指标,也会有近70万的旧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对于非北京户籍的外来流动人口,明年起将逐步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主旨是“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相关政策突出一个“管”字,一个“控”字,而媒体的解读却是一个“挤”字——“挤”人势在必行!但问题是如何“挤”,将谁“挤”出去?
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应该是自由这个概念的最基本内涵。公民的迁徙自由条款虽然在八四宪法中未予保留,但是从这些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进步与制度发展进程中我们发现,迁徙自由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共识,并且也已被官方所实际认同了。作为出生于“外地”的中国公民,选择到自己的首都生活和工作,应该是他们的天然权利,为什么他们就应该被北京“挤”出去呢?
报道说,北京郊区县实行的“封村”管理模式,曾一度被媒体诟病为“挤”外地人出京。有权威人士称,在“十二五”期间,封村将推广至北京全市。看来光是“挤”尚不行,还得“封”。舆论普遍认为,与北京的治堵方案一样,北京的人口调控规划同样充满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气味。
其实,北京的人口密度放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都不算特别大;不少单位面积比它人多的城市,也并不像北京那样,成天唠叨“拥堵”“拥堵”。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印度孟买名列第一,中国的深圳排名第五,台北排名第七,上海排名第十,北京排名第十二。但深圳、台北、上海就确实没有北京拥堵,这说明,拥堵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在人多或人口密度大,根本问题还是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人性及落实到位。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很重要。
就深圳而言,虽然福布斯杂志公布的那个排行榜并不一定绝对准确,但深圳市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却显示,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4564人,这个数据仍然是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拥挤城市。但是,最拥挤不不意味着最拥堵,这个“桂冠”还是留给北京比较合适。
而就人口数量本身而言,如何控制,也考验施政理念和水平。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表示,深圳的人口变化不管增减都跟产业密切相关。随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的比重降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和迁出,深圳人口密度也会减少。高海燕认为,“十年后的人口普查,深圳人口总量和密度应该都会降低。”也就是说,人口的增减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靠“管”“控”“挤”“封”,或许能在强力之下一时治标,但绝难治本。何况,这样做,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利益为代价的。
北京聚集了太多的资源和机会,不人满为患才怪。作为首都,她最大的定位就是政治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为中央政府服好务。但现在的北京,却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医疗、交通……“全中心”。北京不把太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密密匝匝的大学、大医院、大机构等搬迁出去,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郊区县卫星城镇的公用事业,包括学校、幼儿园、医院、商业网点、文化运动设施等等,要想从根本上治堵,缓解城市公共服务压力,是不可能的。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把“外地人”挤出北京,理念上有问题,效果上也只能事倍功半。
刊发于12月19日晶报:http://jb.sznews.com/html/2010-12/19/content_1366688.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