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没有权势”成为“草根”三大标签。
“草根”的这三大标签决定了他们“缺少话语权”——62.0%的受访者如此认为。另有高达73.2%的人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换言之,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缺少话语权,盖因身处社会底层、弱势、无权……有人说,当前“草根”与精英之间的裂痕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这种裂痕主要表现在“草根”民众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抗拒与不信任。
但是社会学家艾君认为,我们现在明显把“草根”的含义扩大化了。在当前社会的理解与使用中,“草根”指的就是普通大众,范围包括工人、农民、失业者甚至更广。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当前意义上的“草根”。艾君的提醒很有意义。其实,“草根”含义的扩大化,并非人们刻意为之,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当下现实的正常反映。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的,无权、无钱、无势的底层民众数量庞大。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草根”,并不夸张。
这肯定不是好事。一个社会的稳定,需要一个橄榄型的阶层分布结构,即最富的人群和最穷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态势,避免内乱频发而引起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极权政治抬头……
这样的担心并非矫情。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世人瞩目,但改革发展的成果却没有被全社会民众所共享,财富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日益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自此,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这一数据了,此后的基尼系数大都出自经济学者的估计。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基尼系数已达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0.5。而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致保持在0.24-0.36之间。
收入悬殊过大,直接导致“草根”阶层不断扩大。如果说这是一股社会力量的话,那么这股力量就有如高压锅里的蒸汽,一旦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法国学者勒邦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作为经历过自1950年代以来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国人而言,类似的记忆和切身体会曾经刻骨铭心。
不过,人是复杂的动物。曾经的刻骨铭心往往会被多数人选择性忘记。如果说真有所谓“草根文化”,那么这种文化的勃兴将伴随太多的不理性和集体无意识,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兽性的上层建筑”。这是很危险的。网络上“愤青”们的诸多表现,往往令人痛心疾首;但是,如果堵塞言路,后果无疑更难设想。在经济政策上加大开放,让中国的中产阶层尽快壮大,同时切实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鸿沟,大规模地“消灭”“草根”,同样重要。别忘了汉娜·阿伦特的警告:人们服从和容忍真正的权力,但仇视那些无权却有钱的人。
3月25日深圳晶报发表时有删节:http://jb.sznews.com/html/2011-03/25/content_1494020.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