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产阶层”重在一个“产”字

2011年10月12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朱达志 成都商报评论员

安联集团近期发布第二期《全球财富报告》,分析了50个市场的个人家庭财产与债务动向。该报告显示,近十年间,中国人均金融资产增长了5倍,领跑亚洲。在全球崛起的富裕中产阶层中,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据该报告定义,人均财富介于6000欧元到36200欧元之间即为富裕中产。亚洲(日本除外)有大约2.2亿人口属于富裕中产,其中超过一半住在中国。

有关中国人“中产”和“中等收入”,以及“被中产”和“被中等收入”的消息,最近一两年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来。此前的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但是,大多数荣登“中产”或“中等收入”之列的国人,惊愕之余却大喊冤屈大倒苦水:月收入3500元就“中等”了?拥有50000元财产就“中产”了?在多数城市,一套并不大的房子动辄上百万,每月光供房就要花费数千元,月入3500简直入不敷出……

有媒体做过一个调查。张先生,住联排别墅、开宝马,月入2万。林先生,公司普通员工,有一小户型,无车,月入6000元,每个月得还2000元房贷。他们都叫“中等收入者”,但张先生那是美国的中等收入标准,林先生却是地道的中国标准。张先生认为自己确属中等收入者,林先生却觉得自己“被中等收入”了。但即便是按照美国的标准,一个月收入2万元人民币在中国生活的人,也很难说就是中产了,除非天上掉下一幢别墅、一辆宝马给他,他那2万元月收入纯粹用于日常开销和投资而不用供房贷。

其实下细一想,国外机构动辄给中国人戴上“中产”高帽,多少有些揣着糊涂装明白,正如中国机构动辄给中国人戴“中等”高帽,多少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在中国的大城市生活,既要算收入账,更要算支出账,看看两者相抵后是个什么数。研究生毕业3年的谭小姐,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月收入5100元,日常支出3656元,节余1444元,即便再无其他开销,每年也只能积攒17328块钱———靠这点结余,猴年马月能在北京买上一套蜗居?而连房子都没有的人,能算“中产”吗?

再仔细想,其实中国社科院还是很聪明的,他们没用中产阶层这个说法,而改称“中等收入者”。应该说,这样做是很科学的。“中等收入”重在一个“入”字,而“中产阶层”则重在一个“产”字。收入是支出的源头,“产”却是日常生活支出之外可用于投资的“资产”。一个入不敷出的“中等收入者”,或者有点结余都存在银行里“享受”着负利率,指望它们看病、养老、供子女上学以及应付其他不时之需的人,是永远成不了“中产”的。

一个没有中产阶层支撑的社会是危险的。即便中国的中等收入者真的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但他们在成为真正的中产阶层之前,这样的数字始终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安联集团的报告属实,1亿多“富裕中产”住在中国,但这个数字被十几亿人口一除,中国仍然是个金字塔型社会而非橄榄型社会。国家只有在制度上松绑,创造一个能令中产阶层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迅速形成一个足够规模的中产阶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根本的保障。

见报网址:http://e.chengdu.cn/html/2011-10/12/content_268947.htm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