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内油价刚下调不久,多地加油站就开始出现柴油限购惜售现象。近日有民营加油站老板向媒体爆料,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控制出货,导致不少民营加油站断油。“自8日下调油价之后,中石油中石化就停止供油了。我们现在只能从‘油贩子’(中间商)手里拿些高价油来确保供应……”

两大石油巨头囤油惜售的动机,缘于国际油价在最近一周上涨猛烈,而国内油价又刚刚下调不久,形成了批零倒挂现象;同时,市场又出现潜在的上调预期。有民营油企人士指出,现在的定价机制实在跟不上国际油价的变动步伐,国内垄断企业的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油荒”。

平心而论,中石油、中石化虽为央企和垄断巨头,但本质上却也是市场主体(尽管这个市场并不规范),具有理性经济人的一切属性,趋利避害、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等,当属正常;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批零倒挂的情形下捂盘惜售,既合理也合法,不应承受道德谴责。不正常的,是当今成品油领域那个似乎雷打不动的垄断体制和定价机制。

其实,对于现行定价机制滞后于瞬息万变的国际油价走势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和专家们都心知肚明。对此,业内专家纷纷认为,让定价机制更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情况,是成品油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22个工作日内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可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这一规定造成油价调整存在滞后性,调整的结果往往令国内外油价走势不一致,甚至出现反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因此建议:缩短调价周期和缩小变动幅度,以提高定价机制的灵敏性。

但问题是,现有定价机制实乃垄断体制的必然产物,本质上当然也就是为之服务的。在垄断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对定价机制的任何小改小革甚至大改大革,譬如将22天缩短为11天,将4%缩小为2%,就发改委和石油巨头而言,这已经是非常“大方”了;而对市场、公众来说,仍然无法改变其悖逆市场经济规律的性质,仍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动向,因为这样的行政定价机制,说白了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做法。如果不把定价权交给市场,成品油价格就不可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类似垄断巨头囤油惜售的情况就不可能收敛。

然而,这样的诉求并不被专家们所认同。对定价权下放至企业这一说法,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可能性较小”。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称,目前定价权下放并不具有可能性。“下一步的改革还应是国家主导、国际接轨、市场导向这样一个逻辑。政府主导就是价格仍由政府来定,国际导向就是根据国际市场来挂钩连通,市场导向就还是要更加接近市场,最终长远目标是完全市场化。”这样的说法好让人无语。把政府主导、国际导向、市场导向弄成“一个逻辑”,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实属人力所难为,恐怕非得借助神力不可。

厦门大学林伯强主任坚信,发改委不可能下放定价权。在林伯强看来,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由发改委定价,只不过由企业来发布具体价格而已。这样的改革能给人多大的期待,实在不好说。国际油价在涨,我们的零售价却在降;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国际油价在大跌,我们的零售价却越过了一个又一个22天而岿然不动。这样的定价机制,不知还要坚挺到几时。

10月20日成都商报:http://e.chengdu.cn/html/2011-10/20/content_270896.htm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