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1月25日,一条中国援助马其顿23辆校车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不解:马其顿比中国富裕,为什么我们还要援助他们?捐赠校车应不应该?国际援助有何原则可循?此事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国民心态?针对这些问题,京城媒体采访了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吴先生认为,国人争论赠马其顿校车反映了一种弱国心态。

吴先生的话分开来看,句句都正确。譬如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了灾难,我们大家都要去援助;我们援助的国家,也有可能比我们还富。但是,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同情心。马其顿是个欧洲国家,可能人均GDP比我们还要高,但是它有一些困难,我们给它一点校车援助,这个也是可以的呀!过去在中国还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还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

但是,把吴先生这些话联系起来看,就有些不对劲了,逻辑上缺乏说服力。赠送校车毕竟不是赈灾援助——不是不该给,是扯不到一起;这样做民众的思想工作,只能让他们越听越糊涂,甚至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效果适得其反。须知,扶危济困和锦上添花毕竟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普通民众并不是没有同情心,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乐善好施的。只是,遭灾是遭灾,有困难是有困难,岂能混为一谈。

对外交往其实是一门高深的技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追求的是互惠互利,说白了就是利益考量。从地缘政治等角度出发,很多不被普通民众理解的国家行为,其实都多多少少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道理。吴先生说,民众的非议是民众的看法,要向他们做出说明。这当然很有必要,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都不同程度地关乎民众利益,让他们知情是对的。不过,民众也有民众的质朴逻辑,他们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从外交务实的角度讲,弱国心态确实有问题,资深外交家对此保持高度敏感非常正确。但是部分民众对赠送马其顿校车一事的不理解,其实跟外交并无直接关系。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近来“校车”(姑且称它们校车吧)连接出事,而且一出就是血淋淋的大事,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这是一个纯粹的“内政”问题。另一方面,马其顿确实比我们富裕,而且国家很小,解决校车问题应该比我们容易得多。换言之,或许马其顿确实有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国援手相助的地方,问题是,一定是这个令国人痛心的校车吗?

说白了,吴建民先生恐怕是误读了民众的“弱国心态”;其洋洋洒洒的一大通道理,其实是无的放矢。在校车问题上,我们倒是真需要有一点“弱国”意识,而这样的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它绝不等于所谓弱国心态。国人热议赠送校车事件,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对近年来一系列惨痛的校车事故伤亡事件的切肤之痛,这样的“弱国心态”不但不应该摒弃,相反是弥足珍贵、令人欣慰的。

话题:



0

推荐

朱达志

朱达志

2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时事评论员 zhudazhi@vip.163.com weibo.com/zhudazhi 微信 zhudazhi028 公号 dlnmzdz

文章